-
友情链接:
抗美援朝是新中国首次对外作战,对手为强敌美国,此战对中国意义重大。然而,在决定派兵选将的关键时刻,却出现了战前更换将领的情况。
抗美援朝期间,中央决定派黄永胜赴朝,但林彪要求换人,改派邓华。身经百战的他为何犯兵家大忌,在关键时刻更换将领,令人费解。
【抗美援朝出征,林彪临阵换将】
上世纪五十年代,朝鲜战争爆发,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军事领导地位,出兵干涉并公然侵略朝鲜、台湾,企图威胁中国安全。
中国为保卫国土安全及邻国免受外敌侵略,应朝鲜求助,果断决定派兵支援朝鲜,彰显坚定立场与责任担当。
周总理紧急召集聂荣臻、彭德怀、林彪等人开会,就我国是否出兵朝鲜的事宜进行深入探讨。
经讨论,决定派遣第四野战军赴朝作战,因其长期驻防东北,士兵多为当地人,且东北与朝鲜接壤,气候相似,故四野能更快适应朝鲜环境。
第十三兵团作为四野的精英部队,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此次赴朝作战的先锋,担当起先入朝鲜的重任。
当前,十三兵团由黄永胜担任司令员,乃林彪麾下爱将。然而,在确定十三兵团赴朝作战后,林彪提议改由邓华指挥该兵团入朝。
林彪提议临阵换将,却遭与会者质疑。他们认为此乃兵家大忌,一代名将战功卓著,怎会犯此低级错误?
众人正疑惑议论之际,罗荣桓元帅果断表态:“我赞同林彪的提议。”
林彪深思熟虑后提议换将,尽管他反对入朝作战,但当前形势要求必须行动。作为优秀将领,他会坚决执行中央命令,并确保军队以最佳状态完成任务。
他对十三兵团的战斗力深信不疑,黄永胜司令员在东北边境的布防也获林彪认可。然而,若论十三兵团入朝作战,黄永胜的能力相较于邓华则略显不足。
在私人情感上,林彪对黄永胜持有更多的偏爱。
黄永胜性格直率勇猛,作战勇敢,身手不凡,治军严谨,他严于律己,为士兵树立了良好榜样。
彼时,黄永胜参与的战斗次数多于邓华,且其战功亦较邓华为高。
然而,林彪深知黄永胜虽勇猛善战,堪称狠角色,但在大局谋略方面存在显著短板。
邓华在战术战略运用上游刃有余,指挥若定,其用兵之精妙堪称一绝,实为难得一见的杰出将领。
林彪深知麾下战将黄永胜与邓华,对他们的性格及作战特点了如指掌,作为上司,林彪对二人的评价最具权威性。
【黄永胜其人】
黄永胜,本名黄叙钱,因家贫,十七岁便投身崇阳团防局,成为一名民团士兵,自此踏上军旅之路。
随后,叶姓中共地下党员引领民团转制为农民自卫军,与罗荣桓指挥的通城县起义军汇合,共同发动武装起义,标志着鄂南秋收起义的正式开始。
秋收起义遭反动派伏击失败,损失惨重,数百起义人员牺牲,总指挥亦阵亡,部队抵达三湾村时,人数已锐减至不足千人。
黄永胜未受正规教育及军事训练,却仿佛天生战将,军事指挥自学成才,作战勇猛果敢。二十二岁时,他便凭借才能,在部队中崭露头角,晋升为师长。
林彪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时,对黄永胜颇为赏识,他曾对黄永胜言道:“将战斗任务交予你,我深感安心。”
然而,黄永胜亦存有不少缺陷,他脾气急躁,常显傲慢,且最关键的是,在谋略方面有所欠缺。
在一场战役中,若完全遵循林彪的计划,他的终极目标是彻底消灭该战役中的敌军部队。
然而,在执行作战方案时,黄永胜因指挥失误,将歼灭战变为击溃战,导致敌人未被如期歼灭,反而四处逃散。
战役结束后,林彪既恼怒又意识到,黄永胜虽勇猛善斗,却欠缺大局观念,谋略上有所不足。
在中央商讨入朝作战的会议上,林彪即刻指出,黄永胜不适宜指挥大规模异国及单独对美作战,其能力不足以领导志愿军前往朝鲜战场。
接着,林彪建议邓华出任十三兵团司令员,率兵赴朝参战,此提议得到了罗帅等人的赞同。
【邓华入朝作战】
邓华在年仅十七岁时,便已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。
随后,邓华投身湘南起义,尽管身为文人,但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了非凡才能,丝毫不逊色于武将。
解放战争时期,邓华指挥的东野第七纵队广受认可,被誉为军队中的“最悍勇”之师。
邓华的“野”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他出色的带兵能力;二是他敢于直接向上级乃至中央提出想法建议,从不隐瞒,直言不讳。
在海南岛战役中,邓华再创奇迹,他指挥解放军凭借帆船、渔船等,成功击败敌军军舰,取得了解放军首次渡海战役的胜利。
邓华的豪放不羁助他屡建奇功,也因此赢得了“常胜将军”林彪的赞赏。
正因如此,林彪竭力推荐邓华担任入朝作战指挥,他深信,有了邓华的参与,我军获胜的几率将大幅提升至半数以上。
邓华在广州接到中央任命后,深刻意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。
邓华匆匆赴京,军委副主席林彪会见了他,直言道:“中央命你率十三兵团赴东北布防,备战入朝。务必为国争光,展现四野风采。”
邓华履新之际,随即提出调动解方与洪学智的请求,以确保团队力量的整合与加强。
解方留学日本,精通英语与日语,且具备出色的指挥才能,完全能够胜任参谋长一职。
洪学智担任第十五兵团副职,与主官多年配合默契,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。
邓华等人迅速开展朝鲜战场形势的深入调研,经细致分析后,整理成详尽报告提交给中央军委。
报告中阐述了我军参与作战的适宜时机,并对敌军可能的入侵地点进行了合理推测与分析。
随后,美军确实在仁川,即汉城周边,实施了登陆行动,这有力证明了邓华对朝鲜战争形势的预判极为精确。
志愿军入朝前,彭德怀召开筹备会议,宣布军委决定:首批两个军,约十二万人先渡江,其余部队随后跟进。
闻军委决策,邓华速评敌我兵力,察觉“联合国军”中美军占比逾半。
我军装备与美军存在较大差距,若仅派遣两个军出国作战,人数上将明显处于劣势。
战役开始后,美军定会以空军制空,彼时再遣军渡江增援将极为艰难,故宜初期即调大军过江,以减少风险。
会议至深夜方歇,邓华心系战局,毅然前往寻彭老总,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对当前形势的深入分析与建议。
彭老总认同邓华的意见,随即向中央汇报,主席迅速批准并决定了后续两批次赴朝作战的兵力具体安排。
入朝作战,志愿军装备虽落后于“联合国军”,但在彭德怀、邓华等指挥下,凭顽强斗志,成功阻敌,将其赶回三八线,迫使美军提出停战谈判。
朝鲜战争停战谈判中,邓华作为我军首批谈判代表参与其中。
邓华整合多方情报后,向彭老总提议,将当前战线设定为停战谈判的条件。
中央高度重视邓华提出的建议,经慎重讨论后,决定采纳其意见,彭老总对此亦表示了充分的重视与支持。
【结语:】
历经上甘岭等战役的艰苦奋战后,抗美援朝战争随停战协议签署胜利告终。三年多的异国征战,中国展现了无畏勇气,让世界见证了新中国的坚强风貌。
林彪临阵换将的决策被证实正确且英明,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风范,他们在国家利益面前大公无私,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。